南都讯 “鹤山大部分居民都是‘珠玑后人’,‘珠玑巷文化’及‘后珠玑巷文化’资源十分丰富。”近日,南都记者采访了鹤山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李锦飞,他表示,南雄珠玑巷与鹤山人有很深的渊源,珠玑南迁的后人占现在鹤山总人口的60%左右。
先民从南雄珠玑巷迁徙到鹤山
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的沙水村,北距梅关20公里,原是古代驿道所经之处,是北人南来翻越大庾岭后进入岭南的第一站。
据鹤山地方史研究专家徐晓星著作《南雄珠玑巷与鹤山人》,南宋时期,建炎三年至四年(1129——1130),金兵分两路南犯:一路犯建康直趋临安,追杀宋高宗;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,追杀隆祐太后。隆祐太后率一支逃亡队伍经洪州(今南昌)、吉安,奔至虔州(今赣州)。后来,隆祐太后被高宗接到临安去了,但是跟随她逃亡的那批官员既不能同去临安,又不能回到已被金兵占领的中原地方去,只好越过大庾岭寻找安身之地。故而从梅关下来之后,就在南雄境内古驿道旁的沙水村暂住下来。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,对中原故土眷恋不忘,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目前的居留地,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。
南宋末年,德祐二年(1276),元兵占领临安,元将吕师夔攻陷韶州和南雄州,珠玑巷人为避元兵杀掠,纷纷南迁逃难,在艰难中一批批人结伴同行,乘竹筏沿浈江到韶州,再顺北江南下珠江三角洲,寻找新的安身之地。这部分即广府话系先民,自南雄陆陆续续向广州、冈州(新会)、端州(肇庆)迁移,其中一部分迁到了今天鹤山的属地。
珠玑南迁后人占鹤山总人口六成
鹤山县陈山村《李氏族谱》里写道,“我太祖迁自南雄珠玑巷,建居冈州陈仙村”。民国宋森《鹤山县志稿》载,凌村陈氏开村祖陈珠在宋高宗时谪居南雄,后迁凌村。鹤山雅瑶村三端冯公祠有一通刻于乾隆元年的《创建二世祖祠碑记》,碑文载:“始祖来自南雄,南宋时遭迁移,珠玑九十七家同徙广州地面,各开鸿基。”冯氏始祖从珠玑巷迁冈州之积谷边,再迁白庙,继而迁雅瑶……
现存的鹤山主要姓氏族谱、碑记中,不少诉说了先民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至鹤山的历史。
据徐晓星《南雄珠玑巷与鹤山人》,经过对复杂史实的梳理,从中原迁到珠江三角洲,先民们经过了漫长的历程。南宋初年,因避金兵侵犯而自中原迁到南雄。过了150年左右,至南宋末年,又因避元兵侵犯而自南雄迁来珠江三角洲。以后经过元代约100年岁月,至明代前期,他们在珠江三角洲各县扎下根来了,各姓才纷纷编写族谱。这时距中原南迁约300年左右,距珠玑南迁也100多年了。
据徐晓星《南雄珠玑巷与鹤山人》,其中分布鹤山境内有资料可据者有:隔朗陆氏,平岭冼氏,玉桥易氏,古蚕、云蓼胡氏,越塘、雅瑶、福迳之冯氏,越塘、宅梧邓氏,楼冲、云蓼、沐河之何氏,楼冲、云蓼吕氏,平冈宋氏,黄洞、大官田、那白、仓下、月桥之黄氏,沐河区氏,古劳、四合、廓村、三合、东溪、木房之麦氏,陈山、丽水、桃源、禄洞、双合东园西园、莲村、中七、三凤、址山、苍华、排楼、大官田等地之李氏,古劳之关氏古氏,荷村、布尚之罗氏,大官田、三富、排楼之陈氏,大官田吴氏,大官田、堂马之梁氏,南安、文堂、七星地、龙口青溪、霄乡、仓下之温氏,霄乡、南安之源氏,南安杨氏,龙口刘氏,中七任氏,钱塘王氏,排楼伦氏凌氏。这些人的祖先,多数是咸淳二年、四年、六年、九年从南雄珠玑巷逃难南迁而来,少数是在三角洲各地任职,子孙就地定居下来的。现在,珠玑南迁的后人,占鹤山总人口的60%左右。
繁衍生息从鹤山到海外
到鹤山后,珠玑南迁后人的发展繁衍并未停歇,不少后人又迁徙到港澳和海外。
19世纪五六十年代(清朝咸丰、同治年间),鹤山人成批地出国谋生。早期的海外移民,大多数以“卖猪仔”的方式出洋,从事极其繁重的体力劳动,为居留国的开发付出了大量的血汗。
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,他们有的人开始经营小本生意,或从事其他行业,稍有积蓄就让下一代接受当地文化教育,熟识居留国语言,才开始摆脱出卖劳力的生涯。个别杰出人物创业成功,成为工商业巨子。如鹤山雅瑶镇黄洞村人陆佑早岁“卖猪仔”南来马来亚,历尽艰辛,凭着朴实勤俭的禀赋,坚忍不拔的精神,成为马来亚有名的“锡矿大王”和“橡胶大王”;清末著名画家、同盟会纽约分会负责人李铁夫支持孙中山的民主革命;上个世纪,陆容章家族、冯汉柱家族、李石朋家族、林绍芬家族以及广大侨胞和港澳同胞,回乡慷慨捐资举办教育文化卫生慈善福利事业,投资设厂引进新技术设备,推进鹤山发展。
据统计,作为全国重点侨乡之一的鹤山,地处广东省珠三角核心区、粤港澳大湾区腹地,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约49万人,分布于83个国家和地区,在世界各地的鹤山海外社团组织达22个。
鹤山“珠玑巷文化”及“后珠玑巷文化”资源十分丰富,如陈山火龙、钱塘彩龙、陈巧庙、古博四大名山、鹤山狮艺等民俗文化见证了文化交融和发展。珠玑南迁后人都有什么样的故事?他们对鹤山及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影响?南都将继续跟踪报道。
采写:南都记者罗忠明 资料来源:鹤山市博物馆
上一篇:博物馆里享受文化盛宴成新风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