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短剧IP联动,是门好生意吗?》
在6月举办的首届上海微短剧大会上,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:不少出现在项目展演环节中的短剧项目都与此前热播的长剧IP有关。
华策影视出品的热门言情剧《去有风的地方》衍生微短剧《我的归途有风》在2024年春节档上线,播出期间9次冲上抖音热榜,集均破千万,专辑总播放量2亿;此外,公司还有《以家人之名》的衍生短剧《以爱之名》预计于下半年上线;鸣白影视与B站将合作推出微短剧《我是邮票李》,这是一部讲述上海小人物逆袭的成长剧,而主人公“邮票李”则是热播剧《繁花》中的一个配角。
长短剧IP联动会成为影视行业的大趋势吗?“长改短”究竟有哪些好处?创作上又该如何避免“水土不服”?抱着这些问题,南都记者在近期接连走访了多位从业者,探讨了“长短联动”背后的逻辑与未来的可能。
1
谁在“长改短”?
长剧公司持有IP,短剧公司制作
“目前我们也有在做古早的一些长剧IP的短剧改编工作,预计下个月底可能开机一部。”一名微短剧导演告诉记者,当前“长改短”的主体一般为长剧出品公司,“是长剧的版权方自己要开发短剧,本身IP就是自己的,他们也是(短剧)出品方。目前还没听说有短剧公司专门去购买长剧版权的情况。”
“买剧的版权可能比较难,现在大部分剧的版权其实都在爱优腾芒这样的平台。首先是他们会不会对外释放版权,目前来看这比较难。二是,剧集的版权价格区间还是比较高的。”头部短剧出品公司九州文化的相关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,作为短剧出品方,比起购买长剧改编权,公司会直接选择购买网文IP版权,“现在很多剧都是改编自小说,如果是非原创的剧,我们可能会去追溯到这个故事的源头,就是小说原著的版权;如果是原创剧集,我们可能就会直接跟(长剧)出品公司合作了,他们是 IP版权方,我们负责制作,去做 IP的衍生开发。”
“IP的衍生肯定要做到双方都有收益,是1+1>2的事情。但纯粹从我们(微短剧)平台角度而言,IP改编短剧在创作时间、制作成本这些方面上,其实是比我们做原创内容要高的。”九州文化相关项目负责人坦言。
2
为什么要“长改短”?
打造精品标杆,丰富IP表达
九州文化某IP改编项目负责人透露,正在改编的项目制作成本与精良程度都属微短剧行业的头部级别,“我们之所以会想做这个IP,其实就是希望能够借助大IP的影响力,做一个精品内容,打造行业里的标杆。”
在她看来,竖屏微短剧这种内容形式本身在诞生之初就具有网文改编的基因,与越来越多知名热门IP关联几乎是必然的趋势。“原本我们改编的可能是一些体量偏小的IP,但是随着短剧的影响力逐渐扩大,跟大IP的合作也是水到渠成、双向选择的结果。一个(网文)IP会变成电影、电视剧,它也可以变成微短剧。”
华策北京短剧业务负责人刘子凡谈及微短剧《我的归途有风》的创作初衷时表示,“我们在关注到短剧赛道后就想要做一些长短联动的尝试,(能让长剧IP)在短剧的内容格式下有一些表达”,最终团队在公司的IP库中选择了热门剧集《去有风的地方》来进行改编。
微短剧《我的归途有风》海报。
刘子凡认为,长剧与微短剧是在“共享用户”,短剧是在短视频生态下用户需求发生改变的产物。因此长剧与短剧的选题存在一定的共通性。“我们对市场的了解是,大家会同时存在看长剧和短剧的需求,这不是 A或B的选择题。很多看长剧的受众也会去看短剧,长剧和短剧其实是在不同的场景、不同的需求下去共享一个用户的。同一个选题它会打穿某一部分的用户痛点,无论形式的长短。”
在她看来,“长改短”现象背后的逻辑是它经历了一次“内容的市场验证”。“比如‘有风’它本身是个原创项目,这部长剧能取得这么好的影响力和效果,就说明这个内容是打动观众的。我们从中提炼后可以再去开发一些新的项目,它还是会被观众喜爱,(长改短)可能在这个层面上是有一个指导性的意义。”
谈到长剧受众基础对短剧的加成作用,几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一致认为,长剧IP会让衍生微短剧拥有更多的关注度。“我觉得长剧IP的加成一定是有的,但是它具体能引流多少(微短剧观众),可能我们确实给不出比较准确的数字。因为(‘有风’IP的)长剧是在芒果TV播的,短剧是在抖音播的,本身就是跨平台。观众是不是因为看了长剧才看短剧,这个是无从而知的。”
九州文化项目负责人认为,从网文到剧集、再到微短剧,一个IP各形式的创作之间具有互相带动的作用。一方面,IP让其衍生微短剧天然地收获了关注度,另一方面,微短剧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去反哺IP,“短剧周期很快,这样一个比较轻巧的格式可以填补IP开发过程中的一些空隙,从而让IP影响力扩大到各个方面,也会给IP带来收益,我觉得这个其实是双向的。”
3
如何做好“长改短”?
提炼内核、“摔杯理论”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内容格式的不同,“长改短”也难免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。比如,高分网剧《唐朝诡事录》的衍生短剧《大唐来的苏无名》豆瓣评分仅6.2,豆瓣热评中有网友反馈“太短了,分集好碎片化”。一名微短剧导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,长剧内容改编成微短剧其实并不容易,“因为短剧篇幅很短,要在短时间内去push(推动)很多关键信息点。长剧我们讲究的是故事发展逻辑和世界观的构架,所以短剧改编只能挑选长剧内的所有关键信息点去融合。”
九州文化的项目负责人提到,一些IP类型相对来说较难去做微短剧的改编,“比方说一些悬疑烧脑题材,它更侧重的其实是一些细节的铺垫,去引导观众层层解谜,这种如果要开发成两三分钟格式的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难的。”
刘子凡告诉记者,长剧《去有风的地方》因其独特的慢节奏、治愈风格而备受好评,要改编成以“短平快”著称的微短剧形式,其实难度很大。“这个IP适合做短剧的点是,它能打中现代都市话题的痛点。但在短剧的格式下,就得要转换另一种表达方式。”
她透露,团队在该项目的前期策划阶段花费了较长时间,甚至反复推翻了几次方案,最终才提炼出“成长与治愈”这一精神内核。“长剧IP改编短剧,其实不是直接把内容做浓缩,而是要先把观众为什么会喜欢这部剧、被什么所打动,把这个内核提炼出来,这一步说起来比较简单,但是难度还是比较大的。”
刘子凡提到,在短剧的表达节奏上,团队总结出了一个创作理论——“摔杯理论”。“《我的归途有风》每一集开场就会抛出一个话题,或者抛出一个金句。这被我们称之为‘摔杯理论’,意思就是摔杯子的那个人会突然引起大家的注意,抢到话语权。我们要先把这一集的核心共鸣和情绪先抛出来,再去讲我的故事,这样才能让观众迅速地对这个情境有代入感。”
九州文化项目负责人在谈到IP改编心得时说:“我们其实不太想去做跟网剧同质化的内容,微短剧改编并不是再去重复地拍一遍故事,IP方也是希望能够以不同形式来把这个IP做得更完满。所以当时我们选定的方向就是基于这个IP的世界观,去做了一个支线人物的延伸。小说的笔触是有限的,我们是希望通过短剧去补全大的IP,丰满人物。”
IP衍生短剧在风格调性上得忠于原著,同时也要兼顾短剧特有的叙事节奏,“我们做IP的改编还是没有脱离原著,里面的人物都是在小说里有迹可循的。至于在节奏方面,短剧跟长剧、包括跟文字的叙事节奏肯定不太一样。我们在做内容的时候要符合短视频平台上用户的消费习惯,比方说反转会更多、节奏更快,可能开篇前5秒,就要有一个高潮或者爽点,讲究的是快速地把用户带入到世界观里面,在更短的时间内抓住用户的注意力。”
4
未来长短剧联动,还有哪些可能?
短剧成为内容市场“先行者”
谈到长短剧联动在未来的更多可能性,从业者都认为除了“长改短”之外,不少爆款微短剧也有扩充和改编成长剧的潜质。
“一定有这个可能性。”刘子凡说,“只是可能目前来说,我们能够验证的样本还有点少。但当我们觉得某个(短剧的)选题内容,观众是真的对它有痛点、有共鸣,其实就完全可以把这个内容延伸到长剧里。短剧有一点像是内容的‘先行者’,因为短剧有一个好处是周期短,观众对它的反应速度会很快。但也有一个风险是,长剧制作周期相对长,如果根据短剧选题去做长剧开发,当长剧上线的时候,观众的痛点和情绪是不是还在,这是不确定的。”
九州文化项目负责人也肯定了短剧的创作优势,“我很看好(短剧扩充改编长剧)这块。短剧它的优势很明显,比较灵活,制作的成本没有像长剧一样那么高,容错率也比较大。一部微短剧如果被观众认可,它其实就是一个有潜力的IP。我们可以快速地看到这个IP是不是受到用户喜欢,短剧是一个更to C、直面观众的市场,如果观众觉得好看,就会解锁来观看。如果这个内容在这种模式下被验证出来了,它同样会在长剧、电影市场上有潜力的。”
微信编辑:css